攻坚无人区——木垒风电建设纪实

发布日期:2025-08-25 信息来源:青海公司 作者:沈明鑫 李沁嵘 字号:[ ]

在距木垒县城180公里的无人区深处,在国家电投上海电力120万千瓦风电项目(6标段)施工现场,青海公司的项目建设者们正经历一场与自然环境的艰苦博弈。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,只有肆虐的沙暴、满布碎石的荒野,以及寸草不生的苍凉。信号盲区、电力短缺、水源匮乏,每一项都考验着建设团队的毅力与智慧。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,他们用双手和钢铁机械,书写着现代版的英雄史诗。

无人区里的“电力堡垒”

项目所在区域远离电网,三台柴油发电机成为这片无人区的电力支柱,它们24小时轮换运转,发出的轰鸣声成为这片荒原唯一的背景声。然而,高温天气下,发电机故障频发,每次抢修都要顶着近40℃的烈日完成。更难的是,柴油供应全靠从县城的漫长运输,一趟路要跨越3小时的烂路,遇上雨天便泥泞难行。一旦柴油断供,设备运转、混凝土浇筑都将被迫中断。为确保电力稳定供应,项目团队时刻保持警惕,以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。

三十公里的“饮水长征”

项目周边水资源极度匮乏,项目部距离水源地约30公里,为了节约用水,项目部预备了2个2立方的水箱,每个宿舍配备了1只50升的水桶。节约用水是项目人员自觉养成的生活习惯,每次用水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,生怕水被浪费了。因为他们理解,这往返一趟60公里的运水历程是多么的艰难和不易,颠簸的碎石路,水罐在水的拍打下浑身作响,每一条焊缝都似要迸裂,并渗漏出水滴,洒在水车的辙印上。后勤人员回忆说:“最困难的是吃饭问题,从县城运一趟蔬菜瓜果要6小时,遇上雨天路面泥泞,运输车经常被困在半路。”为了维持施工现场的基本运转,团队对用水规划得极为严格,每一滴水都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。

碎石阵里的“轮胎危机”

施工现场遍布尖锐碎石,这样的路面成为施工车辆的“头号敌人”。载重卡车平均每天爆1-2个轮胎,有时甚至更多,司机无奈地笑着说:“不是在换胎,就是在换胎的路上。”为了减少损耗,项目团队采取了多项措施:每次出发前仔细检查轮胎,必要时清理路面碎石,并且在特别崎岖的路段安排专人护送车辆。即便如此,每月的轮胎损耗成本仍比普通工地高出3倍以上。

7月的一个雨夜,一辆拉运钢筋的卡车在距营地10公里的泥泞路段陷入深坑,车轮越陷越深。司机用对讲机紧急呼救后,项目经理带领12名工人冒雨赶往救援。雨势如注,手电筒的光在雨幕中只能照出3米远。大家尝试用铲车拖拽,但路面湿滑,铲车也无法发力。有人提议用碎石垫路,于是,项目部人员分成两组:一组冒雨在附近捡拾石块,一组在泥坑周围垒石堆。雨水顺着安全帽流下来,每个人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。有人脚下打滑摔倒,立刻有人伸手拉一把;有人累得喘粗气,就换下一个人顶上。大家喊着号子,用铁锹铲泥、用撬棍垫石,像一座人形屏障。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,卡车终于被拖了出来。回程时,大家挤在一辆车里,浑身湿透、疲惫不堪。司机师傅说:“当时真怕困在这儿,看到你们的车灯从远处过来,就像看到了救星。”这次救援后,团队专门配备了3套应急牵引设备和防滑链,还组建了24小时应急救援队,确保随时能快速响应。

汗水淬炼的丰碑

7月28日,首台风机吊装前一天,项目团队在会议室里召开最后一次方案研讨会。尽管地表温度仍有40℃,大家仍围坐在一起,风扇嗡嗡作响却吹不散闷热。吊装队长指着图纸说:“如果吊臂角度再精确1度,就能避开侧风影响。”质量监督员立刻反驳:“不行,角度太小会增加螺栓对接难度,得算好温差导致的金属膨胀系数。”从设备参数到天气预判,从人员分工到应急方案,大家各抒己见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有人突然想起白天勘查时发现的一处地面凹陷,赶紧在图纸上标注:“这里地基承载力可能不够,得提前用钢板加固。”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补充道:“说得对,吊装时必须安排专人紧盯风速仪,一旦风速超过6级,立刻停止作业。”不知不觉,讨论持续到凌晨,有人端来凉馒头和咸菜,大家边吃边继续讨论,最终将方案细化成28个步骤,每个环节都明确了责任人。第二天吊装时,从设备就位到螺栓紧固,一切都按计划顺利推进。当风机稳稳立在戈壁上时,大家拥抱在一起,眼里的血丝里藏着共同的骄傲。

尽管面临诸多困难,青海公司的建设者们依然坚守岗位,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,克服重重障碍。他们坚信,当项目建成之时,这些曾经的艰辛都将化作最珍贵的记忆。而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,也将因为他们的付出,焕发新的生机。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