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可爱的人

发布日期:2025-07-15 信息来源:福建公司 作者:林玫馨 字号:[ ]

当电影《长津湖》里风雪中冰封的战士在屏幕上定格,林仁东的妻子轻声问道:“你说,现在这社会,还有‘最可爱的人’吗?”,昏黄的灯光在他脸上流淌,映出比荧幕更坚定的眼神:“有啊,电建人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。”

这句藏在心底的答案,后来在一场青年座谈会上,被林仁东讲成了故事。会议室里,他的声音穿过时光,带所有人走进了那些轰鸣的工地、冰封的雪原,也走进了一个电建人用青春与担当写就的人生。

“现场是熔炉,唯有汗水浇筑,才能炼出真本领。”学生时代就已入党的林仁东,把这句话刻进了骨子里。从福清京东方 220 千伏变电站工程起步,他在机器轰鸣与图纸静默间扎下根,几十个项目的实战洗礼,让他从一线技术员蜕变成能独当一面的管理骨干。

中国移动(福建福州)数据中心配套输变电 EPC 工程,是他担任项目总工后的“首秀”。作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“新基建”项目之一,这里需要统筹 19 家供应商的设备采购,优化数十份施工方案,为百余名工人提供精准技术指导。

“技术方案不是纸上谈兵,必须经得起现场的检验。”五年班组长的沉淀,让他在狭小空间里一眼锁定 GIS 设备最优吊装角度,在场地限制下精准匹配兼顾效率与安全的施工机械。连续多日驻扎现场、亲自校核每一组数据的较真,让这个年轻的总工赢得了团队的全心信赖。

在厦门 110 千伏林后变电站工程中,林仁东盯着传统开关柜安装的“笨办法”犯了愁——钢管、撬棍、液压叉车加人力推动,不仅耗时耗力,还暗藏安全隐患。反复研究试验后,他带着团队搞出了 “新发明”,用万向轮滑、铝合金支架、葫芦组成便捷装置,轻松实现设备抬升与位移,效率提上去了,成本降下来了,安全也更有保障。

这份创新劲头,在长乐C区海上升压站项目中迎来了更大考验。作为上海电建福建公司首个海上升压站项目,这里是全省主变容量最大、水深最深、离岸最远的“硬骨头”——没有成熟经验可循,设备防锈防腐要求严苛,还要通过 CCS 船级社认证,每一项标准都与陆上升压站截然不同。

作为电气项目经理,林仁东带头“啃骨头”,针对 GIS 设备受交叉施工、环境、吊装制约导致的安全风险高、效率低问题,他创新采用“船坞车间预组装——转运——吊装——平台整体安装”流程,完美适配海上施工;还带领团队研发的海上风电升压站上部组件底部安装方法、电气设备安装辅助装置等。

这些源自现场、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,不仅提升了项目效能,也带来丰硕成果。近年来,由他主导或参与的创新项目获得了5项实用新型专利、2项发明专利授权,为公司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。

“最刻骨铭心的,还是2024年11月的木垒。”座谈会上,林仁东的声音低沉下来。当时,新疆最大的220千伏汇集站——木垒雀仁站正遭遇极寒与工期的双重夹击,项目经理紧急求援:“急需电气骨干!”“我是党员,我去!”没有丝毫犹豫,他带着十几名电气安装人员奔赴前线。

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,让这群南方汉子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“冰天雪地”。时间不等人,林仁东迅速梳理关键环节,拉起“两班倒”的战旗。从晚上10点到凌晨5点,最冷的时段里,他带领团队奋战在接线、调试的第一线。

“大家在室内接线都不戴手套,就为了精准度,手指冻僵了搓搓再干,脸颊冻裂了抹点药膏继续拼。”有人病倒了,爬起来接着上;没人喊苦,更没人退缩。那些在风雪中挺立的身影,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“电力长城”—— 最终,雀仁站奇迹般如期投产送电,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。

“所以你问,现在还有‘最可爱的人’吗?”林仁东的目光扫过座谈会现场,声音里带着穿越风雪的力量,“那些在茫茫戈壁、雪域高原、深海远洋,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,用双手编织电网经纬的电建人,就是答案。”

他们的可爱,藏在设备精准对接的每一次专注里,藏在方案优化的每一分执着中,藏在迎战风霜雨雪的每一步无畏里,藏在点亮万家灯火的每一份成就里……

林仁东的话语让会议室陷入短暂的静默,随即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。这掌声,是为木垒风雪夜里那群冻红了脸颊却不肯停下的身影,为千万个像林仁东一样默默奉献的电建人,更为这个时代里,那些用坚守与担当定义“可爱”的人们。

就像那个看《长津湖》的夜晚,林仁东对妻子说的那样:“电建人也是最可爱的人。”这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用汗水、创新、无畏与热爱,在祖国大地上写下的,最真挚的答案。

中国移动(福建福州)数据中心配套输变电 EPC 工程

长乐C区海上升压站

新疆木垒雀仁站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